腰椎解剖图片位置示意图-武汉广爱医院

Website Home

人的腰椎位于躯干脊柱中段,上连胸椎,下连骶椎正常人的腰椎共5个。每一个腰椎均由椎体、椎弓及从椎弓上发出的突起等基本解剖结构组成。每个解剖结构都具有其相应的特点。与脊柱其他节段一样,腰椎具有支持、活动和保护三大功能。而这些功能是与腰椎的解剖结构息息相关的。支持功能主要由椎体承担,邻近相关的一些韧带辅助完成,由此形成腰椎乃至整个脊柱良好的支撑框架作用。活动功能主要由上下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小关节等解剖结构完成,因此有时也将椎间盘和左、右两个小关节共同称为三关节复合体。保护功能主要是指腰椎的椎管、椎间孔等结构对邻近的神经、血管等所起到的保护作用。直立活动使得人类的腰椎既不同于爬行动物的腰椎,又不同于人类脊柱的其他节段。在人类不断进化、完善的过程中,腰椎的解剖(当然也包括生理等其他方面)出现了特征性的改变,各种腰痛也由此相伴而生。因此,腰椎的解剖特点是患者正确认识腰痛病因的基本理论基础。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此用较大的篇幅介绍腰椎解剖特点的原因所在。人类腰椎的另一个特点是先天性解剖异常的发生率较高。腰椎在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较易形成某些先天性的解剖异常,如先天性的6个腰椎,腰5椎体与骶1融合形成腰椎骶化,骶1或胸12椎体可发生移行关系,形成腰化,腰5棘突未融合而致隐性脊柱裂,第3腰椎横突肥大,与髂骨形成假关节的第5腰椎横突肥大等。所有这些先天性的畸形都有可能成为腰部疾患的病理基础,在一些诱发条件下,则可能产生腰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但是患者在年轻时却往往会由于多种原因,而忽略腰椎先天性解剖异常的存在,只是在产生腰痛后进行影像学等检查时才发现、确诊。腰椎先天性解剖异常又经常是其他腰痛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早期发现腰椎先天性解剖异常,对治疗和预防腰痛是极有帮助的。腰椎解剖结构主要包括有:椎骨在幼年时期有33块,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成年以后,骶椎和尾椎分别融合为1块骶骨和1块尾骨,故有椎骨26块。腰椎位于身体的中段,上连颈、胸椎,下连骶椎。腰椎共有5块,腰椎的椎体较颈椎和胸椎大而厚,主要由松质骨组成,外层的密质骨较薄。椎体呈横肾形,上下面平坦,周缘有环形的骺环,环中骨面粗糙,为骺软骨板的附着处;前面较后面略凹陷。椎弓根粗大,椎骨上切迹较浅,椎骨下切迹宽而深,椎弓板较胸椎宽短而厚。椎孔呈三角形、椭圆形、近三叶草形或三叶草形。棘突为长方形的扁骨板,水平伸向后,上下缘略肥厚,后缘钝圆呈梨形,有时下角分叉。关节突呈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凹陷,向后内方。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凸隆,向前外方。昆虫解剖图A-头部B-胸部C-腹部1.触角2.单眼(前)3.单眼(上)4.复眼5.脑部(脑神经节)6.前胸7.背动脉8.气管9.中胸10.后胸11.前翅12.后翅13.中部内脏(胃)14.心脏15.卵巢16.后部内脏(肠,直肠和肛门)17.肛门18.阴道19.腹神经索20.马氏管21.爪垫22.爪子23.跗节24.胫节25.腿节26.转节27.前部内脏(嗉囊)28.胸部神经节29.基节30.唾液腺31.咽下神经节32.口器(1)胸椎的解剖特点:胸椎脊柱是一完整坚固的骨韧带复合体,包括肋骨和胸骨,其完整性明显影响胸椎的稳定性。每一肋骨均通过肋椎关节和肋横关节与胸椎相连。肋骨前半部分通过放射状韧带与椎体和椎间盘相连。从脊柱头侧开始,胸椎椎体后缘高度高于前缘,因此胸椎呈现生理后凸。同腰椎相比,胸椎小关节呈冠状位,允许其自由旋转。小关节由后方短、宽、重叠排列的椎板保护,能够防止过伸。由上至下,椎板逐渐增宽。在上胸椎,椎板间相对距离<5mm,至T12椎板最厚。胸椎椎弓根长度为15〜25mm不等,在下胸椎,其长度变短。胸椎椎弓根直径变化较大,在上胸椎,其直径仅为5mm。接近胸腰连接区,前纵韧带的张力逐渐增大,与椎间盘一起共同发挥抗旋转和移位作用。尽管后方韧带张力明显,但胸椎屈曲稳定性主要依赖于肋椎关节。胸椎椎间盘纤维环紧附着于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Sharpey纤维连接椎体终板周围纤维。下胸椎已出现向腰椎的解剖过渡。(2)胸段腰的解剖特点:胸腰段一般指Tn〜L2段脊椎,此段结构有3个特点:胸腰段是活动的腰椎与固定的胸椎之间的转换点,躯干活动应力易集中于此;胸腰段是胸椎生理后凸和腰椎生理前凸两曲度的衔接点,载荷应力易集中于此;关节突关节面的朝向在胸腰段移行。胸腰段脊柱在结构上的3个特点,构成胸腰段脊柱损伤发生率高的内在因素。(3)腰椎的解剖特点:腰椎脊柱典型表现是小关节呈矢状排列,因此其旋转运动下降而矢状面运动增加。腰椎椎体形态学的改变包括椎体前缘高度增加,椎间盘逐渐增大,因此呈现生理前凸。腰椎椎体厚而大,关节突较长,其组成椎间连接,既有较好的活动性,又有较好的稳定性。椎骨在幼年时期有33块,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成年以后,骶椎和尾椎分别融合为1块髁骨和1块尾骨,故有椎骨26块。腰椎位于身体的中段,上连颈、胸椎,下连低椎。腰椎的椎体较颈椎和胸椎大而厚,主要由松质骨组成,外层的密质骨较薄。椎体呈横肾形,上下面平坦,周缘有环形的骺环,环中骨面粗糙,为骺软骨板的附着处;前面较后面略凹陷。椎弓根粗大,椎骨上切迹较浅,椎骨下切迹宽而深,椎弓板较胸椎宽短而厚。椎孔呈三角形、椭圆形、近三叶草形或三叶草形。棘突为长方形的扁骨板,水平伸向后,上下缘略肥厚,后缘钝圆呈梨形,有时下角分叉。关节突呈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凹陷,向后内方;下关节突的节面凸隆,向前外方。人的腰椎位于躯干脊柱中段,上连胸椎,下连骶椎。正常人的腰椎共5个。每一个腰椎均由椎体、椎弓及从椎弓上发出的突起等基本解剖结构组成。每个解剖结构都具有其相应的特点。(1)推体:从总体来看,腰椎较颈椎或胸椎的椎体大而厚,主要由松质骨组成,外层的密质骨较薄。从侧面看,略呈楔状,横径大于前后径。由于腰椎自上而下每一椎体所承受的负荷逐渐增大,因此椎体体积也从第一腰椎到第五腰椎逐渐增大。这一特点可使腰椎承重和传递力的功能更为稳定。与颈椎、胸椎一样,腰椎的椎体之间由椎间盘相连。(2)椎弓及其突起:腰椎的椎弓及突起位于椎体后方,共包括椎弓根、椎板及左右、上下关节突,棘突和左右横突7个突起。其中,上下关节突、棘突及横突均为肌肉、韧带的附着部位,并由此连接上下腰椎。①椎间孔。椎弓根上方有一上切迹,下方有一下切迹。上一个椎体的椎弓根下切迹与下一个椎体的椎弓根上切迹共同构成椎间孔,其间有脊神经通过。与颈椎椎间孔结构一样,它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脊椎结构。正常情况下,神经根紧贴椎间孔上界出椎管,因此单纯的椎间盘突出一般不会导致神经根在椎间孔处受压,但若同时存在椎间盘退变、髙度变窄,则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可向上嵌人椎间孔,从而造成椎间孔狭窄并压迫神经根。②关节突关节。由上下关节突组成,具有典型的软骨关节面、关节腔及关节囊等关节解剖结构,属磨动关节。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腔隙在横断面上呈弧状,因此不会阻碍腰椎屈伸及侧屈运动;但这也会使腰椎在旋转时的轨迹中心位于后方体外,由此小关节的少许旋转即可引起椎体大幅度活动。这一结果一方面可有效地限制腰椎的旋转运动,而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椎间盘的损伤和退变。另外,在临床上,腰5骶1之间的小关节面不对称的悄况较为常见,这可导致腰椎运动不协调而产生腰痛。而且关节突关节只具有保持腰椎稳定的功能,并不能负重,因此关节突关节的损伤、炎症和退变均可导致腰痛。棘突。在触摸后腰部中线时,很容易扪及到自上而下排列的一个个突起,这就是棘突。棘突由左右两侧的椎板向后中线处汇合形成。与颈椎、胸椎的棘突不同,腰椎的棘突一般呈水平位。腰棘突常扭曲畸形或融合不良而形成脊柱裂。③横突。从椎弓根和椎板连接处水平向两侧伸出者为横突,其中腰3横突最长;腰5横突短而粗壮。由于腰3横突是腰部肌肉的着力点,因此极易产生局部筋膜附着处劳损而出现腰痛症状。腰5横突由髂腰韧带、腰骶韧带与髂骨及慨骨紧密相连,以此对腰椎具有稳定作用。腰5横突肥大或与骶骨翼形成假关节时,可刺激或摩擦腰.,神经根而产生腰痛和下肢疼痛症状。(3)椎孔和椎管①椎孔。由椎体的后方和椎弓共同形成,椎孔的前壁为椎体的后部,后壁和侧壁为椎弓。腰椎椎孔的形状可为卵圆形、三角形或三叶草形。②椎管。脊柱的全部椎孔借助韧带等组织相连,组成椎管。与颈椎、胸椎的椎管一样,脊髓和马尾神经、脊神经等神经传导系统也从腰椎椎管内通过。因此,腰椎椎管的病变也会导致腰部与脊神经支配区的疼痛。(4)支持籾带:腰椎较为重要的支持韧带为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图3)。①前纵韧带。自颈椎延伸而下,纵贯脊柱前方。腰椎部的前纵韧带宽约2厘米,与椎体紧密相贴,但与椎间盘纤维环相贴较松,主要作用是防止腰椎过度伸展并限制椎间盘向前突出。②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方,自颈椎和胸椎延伸而下。在椎间盘水平,后纵韧带伸出侧纤维与椎间盘纤维环紧密相贴,使后纵韧带成齿状。这一解剖特点的作用主要为加强纤维环。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椎间盘多自齿状靭带的上方或下方突出。③黄靭带。介于上、下椎板之间,呈淡黄色,故称为黄韧带。黄韧带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腰椎过度伸展时,可松弛并向前折登,从而使椎管矢状径减小。黄靭带常因慢性劳损而肥厚。④棘上韧带。棘上韧带连接于各棘突顶端,但下达腰3棘突后,则有可能缺如或薄弱。弯腰时,由于这一区域缺少棘上韧带的保护,因此容易造成该区域的棘间韧带劳损。⑤棘间韧带。位于相邻棘突间,在弯腰时紧张。腰及腰5骶,棘间,常由于棘突发育不全而使之变得少而薄弱,或因棘上軔带缺如而缺少保护,因此在活动较大的情况下局部易损伤或断裂。